在廣信區(qū)煌固鎮(zhèn)黃塘村,10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,自發(fā)組成了一支“銀發(fā)護衛(wèi)隊”,10多年來,他們以祠堂為講堂、鄉(xiāng)野為課堂,默默守護著跨越近800年的南宋理學家徐元杰文化遺產(chǎn)。
自2010年起,每月10日,黃塘村徐氏祠堂的木門總會準時推開,老人們早早灑掃庭除,為即將開始的文化講堂作準備。退休教師徐孚樹手持徐元杰的《梅野集》,用鄉(xiāng)音向村民講述這位紹定五年(1232年)狀元、朱熹再傳弟子的生平。護衛(wèi)隊成員徐孚仁感慨:“年輕時只知他是族譜上的名字,如今才懂他‘民為邦本’思想的珍貴?!睘榱俗尷韺W思想更貼近村民,老人們不辭辛勞搜集史料,將其轉(zhuǎn)化為方言俚語,田間地頭、村口古樹都成了傳播精神的“流動課堂”。
當徐氏宗祠在歲月侵蝕下日漸傾頹,徐元杰的思想面臨塵封,這群老人帶頭捐款并號召族人修繕祠堂。投入捐款木匣的每一張紙幣,都承載著老人們的心聲:絕不能讓先賢文化在我們這代斷絕。
翻譯《梅野集》是更艱巨的工程。徐幾源老人日日伏案,古漢語詞典被翻得卷邊,放大鏡在艱澀文字上緩緩移動,手稿布滿深刻注腳。老人們常聚在一起,為一個詞語的翻譯反復討論,其嚴謹虔誠不亞于古人著書。歷時年余,32萬字的譯稿終告完成,古老智慧在布滿老繭的手中煥發(fā)新生。
2015年《梅野集》譯著出版,連同修繕一新的祠堂和肅立的徐元杰雕像,共同構(gòu)成黃塘村對歷史的深情回望。這一切背后,是白發(fā)老人守護孤燈的固執(zhí)和為古老字句尋找現(xiàn)代回響的虔誠?!拔覀冞@代人,總得子孫后代留盞燈啊?!崩先诵戽谇谳p撫新書扉頁道出樸素心聲。
黃塘村老人們的實踐,是鄉(xiāng)村文化自覺的鮮活樣本,證明了鄉(xiāng)村振興的靈魂工程深植于對自身文明根脈的珍視與激活。他們托舉的,不僅是先賢的思想光芒,更是一個村莊在時代洪流中錨定文化基因、贏得精神尊嚴的不懈追求。
(程曉麗)